什么是纳米技术?
理论概述: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
1981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诞生了一门以1到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
应用来讲,纳米技术是纳米材料技术的缩写,是指在规模为(1纳米= 10 -9 米区域即)原子或分子上,自由地控制技术,以这种规模开发新材料,或以这种规模开发设备。
关于纳米技术的未来也有争论。虽然各种各样的出生纳米技术有用的新材料和器件的预期,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也备受关注。人们还担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纳米机器变得不可控制的危险。因此,关于是否有必要制定有关纳米技术的特殊规定的争论仍在继续。
纳米材料研究的目的:
在纳米水平上控制材料有几个优点,例如,当前在计算机等中使用的电子电路的晶体管的尺寸约为数十纳米,但是如果可以减小到1/10,则计算机将变得更小并且是必要的。可以抑制电力和热量的产生。类似地,预期存储设备等将更小并且功能更多。
另外,当将物质制成几纳米大小时,会出现一种称为量子效应的特殊现象。例如,在最近的电子设备中使用的,通过电子的限制使能级离散的尺寸和出现隧道效应的距离在纳米范围内。除电子材料外,还尝试开发医疗应用,例如药物输送系统。
纳米技术的应用范畴有哪些?
当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更轻、硬度更强、寿命更长、维修费更低、设计更方便。利用纳米材料还可以制作出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制作出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 。
纳米级测量技术包括:纳米级精度的尺寸和位移的测量,纳米级表面形貌的测量。纳米级测量技术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光干涉测量技术,它是利用光的干涉条纹来提高测量的分辨率,可用于长度和位移的精确测量,也可用于表面显微形貌的测量。
二是扫描探针显微测量技术(STM),主要用于测量表面的微观形貌和尺寸。用这原理的测量方法有: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
纳米级加工的含意是达到纳米级精度的加工技术。
由于原子间的距离为0.1一0.3nm,纳米加工的实质就是要切断原子间的结合,实现原子或分子的去除,切断原子间结合所需要的能量,必然要求超过该物质的原子间结合能,即所播的能量密度是很大的。用传统的切削、磨削加工方法进行纳米级加工就相当困难了。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纳米技术应用——计算机磁盘
应用纳米技术制成的服装
自1991年Gleiter等人率先制得纳米材料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纳米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纳米材料种类较多,按其材质分有:金属材料、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聚合材料等等。纳米材料是超徽粒材料,被称为“21世纪新材料”,具有许多特异性能。
例如衍生合成纳米防水材料,这一发现,对于微型电子元器件,电路板主板的发展有转折型的意义,更微型的电路板,元器件有更薄的纳米防水材料保护,可是很好的防护电子产品被腐蚀氧化短路报废,提升使用寿命和持续利用率。疏水材料可以应用于金属,玻璃,织物,漆面,大理石等各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电子产品制造,衣物生活用品防水疏水,以及工业智能电子制造,航天,航海,医疗,导航等公共设备领域。
当前常规的成像技术只能检测到癌症在组织上造成的可见的变化,而这个时候已经有数千的癌细胞生成并且可能会转移。而且,即使是已经可以看到肿瘤了,由于肿瘤本身的类别(恶性还是良性)和特征,要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还必须通过活组织检查。如果对癌性细胞或者癌变前细胞以某种方式进行标记,使用传统设备即可检测出来则更有利于癌症的诊断。
由于在纳米尺度下刻蚀技术已达到极限,组装技术将成为纳米科技的重要手段,受到人们很大的重视。
纳米组装技术就是通过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把原子、分子或者分子聚集体进行组装,形成有功能的
结构单元。组装技术包括分子有序组装技术,扫描探针原子、分子搬迁技术以及生物组装技术。
纳米生物学是以纳米尺度研究细胞内部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内部,细胞内外之间以及整个生物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纳米生物学的研究集中在下列方面。
DNA研究在形貌观察、特性研究和基因改造三个方面有不少进展。
脑功能的研究
工作目标是弄清人类的记忆、思维,语言和学习这些高级神经功能和人脑的信息处理功能。
仿生学的研究
这是纳米生物学的热门研究内容。现在取得不少成果。是纳米技术中有希望获得突破性巨大成果的部分。
纳米陶瓷
世界上最小的马达是一种生物马达—鞭毛马达。能象螺旋桨那样旋转驱动鞭毛旋转。该马达通常由10种以上的蛋白质群体组成,其构造如同人工马达。由相当的定子、转子、轴承、万向接头等组成。它的直径只有3onm,转速可以高达15r/min,可在1μs内进行右转或左转的相互切换。利用外部电场可实现加速或减速。转动的动力源,是细菌内支撑马达的薄膜内外的氮氧离子浓度差。实验证明。细菌体内外的电位差也可驱动鞭毛马达。现代人们正在探索设计一种能用电位差驭动的人工鞭毛马达驱动器。
日本三菱公司已开发出一种能模拟人眼处理视觉形象功能的
视网膜芯片。该芯片以砷化稼半导体作为片基。每个芯片内含4096个传感元。可望进一步用于机器人。
有人提出制作类似环和杆那样的分子机械。把它们装配起来构成计算机的线路单元,单元尺寸仅Inm,可组装成超小型计算机,仅有数微米大小,就能达到现代常用计算机的同等性能。
相关文章